臺北市立美術館 義工園地

義工園地。聯繫與互動。關心與協助。熱愛藝術,造福社會。

2009-03-04

[208]傅狷夫-海濤卷

傅狷夫 ( 1910-2007 ) 208 展室
海濤卷 1984
彩墨 紙 88.1x421.7cm

傅狷夫生於浙江杭州,本名抱青,亦名唯一,字野客。1918年造跟隨父親學習書法、篆刻、兼讀詩文。17歲入杭州西泠書畫社,師事王潛樓先生,專攻山水凡7年。1937年 抗戰軍興,經鄂、湘、桂、黔入四川,開始描寫蜀中嘉陵江、長江之所見。1940年 師事陳之佛(雪翁)先生,於成都舉行個展。1949年隨政府來台,開始描寫島上風光。1960年 開始研究畫海濤與裂罅皴等方法。1982年 應聘擔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畫類審議小組委員。
  傅氏在最初開始學習繪畫時,其理想的抱負為要從難處為先,所以從山水畫入手。後來則是想以筆墨山水來與造物爭奇,這是他一直以山水畫為表現主題的原因。
在山水畫中,造景的要素為雲與水。傅氏在水的方面有獨到的經營方法,有動態的瀑布與流泉的表現,皆是他旅居四川所見峽谷流水爭道及在台灣時看到溪流急湍的觀察所得。尤其是海浪的創作─這是傅氏渡海來台經過台灣海峽時見到波濤洶湧,浪聲怒號,在其心中感動成永恆的記憶而化為創作。
  在國畫中以海浪或巨濤為山水畫主題者並不多見,有者也是山水畫的配景,此點可能是古代交通不便而世代安身立命的觀念,使人不能抵達大山大水或海洋岸邊,無所見即無所感覺也就產生不了這一類的繪畫。
  在「海濤卷」這件作品中,以橫卷並採用鳥瞰多點透視,其特點強調主體大面積的詳細描繪,再佐以其他客體的安置。其技法上則以渲染、點漬法描寫浪濤洶湧豐富的變化情態,以墨或色襯托出海水的反光。在岩石後的浪頭,以勾勒法描寫;浪腰以渲染,而平靜海流則以點漬。此皆為傅狷夫先生實地觀察而刻苦銘心的大作,雖是寫實表現亦有寫意的旨趣。(馮健華--北美館2001典藏常設展手冊)

標籤: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