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 義工園地

義工園地。聯繫與互動。關心與協助。熱愛藝術,造福社會。

2009-02-19

畫題話題 【25年典藏精粹】

1 何謂典藏?館內典藏的來源有哪些?
從開館到現在共有幾件典藏作品?
2 黃土水先生的雕塑〈釋迦出山〉是屬於健陀羅風格, 它的特色有哪些?
3 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先生們的作品裡,都有背向觀眾的人物,他(她)們正指引著觀眾視線繼續向畫內觀賞。畫內又看到了些什麼?
4 陳澄波先生的夏日街景,在構圖上是用什麼方法破解垂直的電線桿、遮陽棚杆子?
5 劉國松先生的韻律之流,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韻律感?何謂抽筋剝皮皴?
6 傅狷夫先生的海濤卷,左上方的題字內容寫了些什麼?讀讀看。
─ 導覽組梁傳沛撰寫

標籤:


繼續閱讀

畫題話題 –『 激情心靈 』

一、錄像藝術與數位藝術有何不同?
二、同樣以炭筆(或鉛筆)繪製的作品有三件:1.宇宙登山(松本力) 2.可能的記號(王雅慧) 3.童饜(过直之),就其呈現的方式與內容有何異同?
三、「時間-呼吸」是本展最長的錄像作品,這51分鐘對作品的意義在哪?您是否能體驗到「呼吸」的節奏呢? 此外,B2的D展場有件台北獎的作品「在記憶中」與上述作品同為林冠名所作,您可以感受到相同的調性嗎?
四、對「盒子」(澤拓)的六面螢幕所呈現的影像,您是否能解讀出它們各自代表的內心世界?
五、您覺得本展的台灣藝術家與日本藝術家所關注的題材及表現手法是否相同?又不同之處在哪裡?
導覽組傅鳳瑛撰寫

標籤:


繼續閱讀

畫題話題 - 「判離異象—後台北畫派」

1. 26年前這八位畫家『以堅固的樓梯自許,完成傳遞的責任』為宣言成立台北畫派;1987台灣的解嚴和大環境的變遷,1998他們又以新使命成立了『悍圖社』,他們是在捍衛什麼?
2. 連連看,請將畫家和下列的畫風特色做連接
(1)楊仁明 (2)吳天章 (3)楊茂林 (4)連建興
(A)虛無的廢墟 (B)造神∕卡漫 (C)爆炸的彩光 (D)華麗∕俗豔
3. 畫家盧怡仲用自己的鮮血做了血書系列作品,你(妳)認為他想表達的是什麼?
4. 除了3樓的3AC展間外,你還在本館其他樓層的展間看到這幾位畫家的作品,請說明之。
導覽組吳守慧撰寫

標籤:


繼續閱讀

畫題話題 - 「吳炫三圖騰與傳說」

1.為何藝術家要用巨大的木材,來做為他作品的媒材呢?
那與2008雙年展中的尤海.阿佛拉哈米(前有暗礁)作品中用PU泡棉等脆弱而廉價的素材製作,又有何不同呢?
2.看吳炫三的作品,你是否也聽到大自然中,森林與海洋的一些自然語彙,或是你(妳)有其他的看法?
或許吳炫三重新給這些,原是森林中一部份的大樹,另一種超越了生命的意義或重生呢?
3.六十件作品中你對哪一件作品最有感覺?是故事性較豐富的“公雞”?或是受到大自然雕刻的“旋上立亭”呢?
4.藝術家吳炫三談起成長時期,母親對他充滿信心的鼓勵,可謂影響深刻。a.林衣木的凱歌b.盾牌的回憶〈a.b.皆在士林官邸〉等作品,是否讓你有這樣的感受?你(妳)還可以從其他作品中,感覺出來嗎?
5.作品中的紅.黑.白顏色,有何意義嗎?為何藝術家要用此顏色創作呢?
6.藝術家吳炫三的門與朱銘的門,除了材質不同以外,還有哪些不同?
導覽組梁敏娟撰寫

標籤:


繼續閱讀

畫題話題-「李鳴鵰攝影回顧展」

一、「台灣攝影三劍客」是那三位?他們的攝影風格是什麼?
二、李鳴鵰的攝影作品與傑利.尤斯曼的攝影作品,他們所呈現的方式及要傳達的訊息有何不同?
三、「牧羊童」是台灣當代攝影史中的經典鉅作,也是鄉土沙龍攝影的初始源頭,你覺得這幅攝影作品的精彩處是那裡?
四、李鳴鵰攝影作品中構圖、色彩、取鏡安排,是否與繪畫的技巧相似?
五、看完這次展覽,李鳴鵰攝影作品中光復初期台灣風貌,與你父母口中或你兒時記憶中的早期台灣風景是否相同?
-導覽組彭美嫻撰寫

標籤:


繼續閱讀

畫題話題-「2008台北美術獎」

1 2008台北美術獎創作之議題多元而廣泛,較之往年更為精采,您喜歡嗎?
從早期的「台北市美展」、2001年轉型為「台北美術獎」,為了與當代藝術的脈動作更緊密的結合,除了採不分類評審,更將創作尺寸大幅放寬,讓創作者更自由的發揮,您接受這樣的改變嗎?
除了北美館,您知道哪些地方也能看到相同脈絡的作品?
2 宗教與電影的連結:王挺宇—目費仁波切靈視攝影(D展間)
看似單純的裝置,背後卻是藝術家運用同一個邏輯,連結電影、攝影、宗教與文字造就出來的美學。您看出來了嗎?
「終結」、「死亡」,在藝術家手上轉化成另一個狀態的重生,我們是否也能如此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3 媒體操控的社會事件:余政達—她是我阿姨(D展間)
藝術家創造虛擬的主角—阿姨,讓觀眾聚焦於「我」、「阿姨」、「女兒」,「警察」「群眾」,情緒與判斷力跟著角色游移;事件被媒體化後,我們是否注意到背後的真相?
您還記得在最近的台北雙年展也有余政達的作品嗎?
兩件作品都有著以身體為中介,探討身份問題的企圖,呈現在媒體架構中發展出來的權力關係,兩種表現方式你的看法如何?
在藝術家戲謔媒體政治的同時,也讓我們反思,我們的判斷能力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
4 歷史敘事:許家維—和平島故事(E展間)
「泥琥」究竟是什麼?藝術家運用了一個虛擬的角色:會「發光」像螃蟹「穴行」的生物,串連起殖民、戰爭、造船廠、夢境的歷史敘事,如真似幻…
您注意到作品中細密鏤刻的天花板了嗎?它的作用是什麼?
「光」在這作品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究竟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呢?
5 觀眾的窺視與介入:王建浩—微型風景(F展間)
現代藝術三分靠創作,七分靠觀眾,您觀看作品的心理與生理狀態已被藝術家視為作品的一部份了…
看作品前需要先脫鞋、一系列的照片個別放置在特製小尺寸燈箱中、照片中到底藏了什麼?藝術家的企圖是什麼?
6 全球暖化:林昆穎—養海(F展間)
雖然是藝術家偏執似的想像,但您會接受、恐懼還是無所謂那樣的景況的到來?
導覽組李瓊瑤撰寫

標籤:


繼續閱讀